欢迎来到友鑫鹏城连锁口腔官网!专注:深圳牙齿矫正,牙齿正畸,牙齿美白,种植牙服务的深圳口腔医院!!
在线留言
tel

服务热线

18475446178

预约咨询

15889769707

(电话微信同号)

关于洗牙的3大误区

发布时间:2025-07-18 22:59:17 来源:本站

你是否常听到这样的说法:“洗牙后牙齿变松了”“牙缝变大了”“牙齿变得敏感,连东西都吃不了”?更有人认为“洗牙会磨掉牙釉质,让牙齿越来越差”。这些广为流传的言论,让不少人对洗牙望而却步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作为口腔健康的守护者,今天我们就来破除关于洗牙的3大常见认知误区,用科学带你认识真实、健康的洗牙。

误区一:洗牙会磨损牙釉质,让牙齿变脆弱?

真相:洗牙借助超声波震动清洁,不会损伤牙釉质!

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,硬度仅次于金刚石。正规洗牙采用超声波洁牙机,通过每秒2.5万-3万次的高频震动击碎牙结石,同时喷水冲洗,整个过程不直接接触牙齿表面,更不会刮擦牙釉质。有人觉得洗牙后“牙面变糙”,其实是因为牙齿表面的烟渍、茶垢等被清除后,原本被遮盖的牙釉质细微划痕(日常咀嚼、刷牙摩擦所致)暴露出来,产生了错觉。这种划痕属于微观层面,远未达到损伤牙釉质的程度。

若洗牙后出现明显酸痛,可能是牙本质暴露(如牙龈萎缩导致牙根外露),需及时检查是否需要脱敏或牙周治疗,并非洗牙本身造成。

误区二:洗牙让牙缝变大、牙齿变松?

真相:牙缝和松动是牙结石“撑”出的假象,洗牙是救牙而非毁牙!

这是最典型的“甩锅”言论。牙结石是细菌堆积形成的硬块,会像“水泥”一样填满牙缝、包裹牙根。长期不清理会导致:

牙龈萎缩:牙结石压迫牙龈,引发牙槽骨吸收,牙龈逐渐退缩;

牙缝显露:原本被牙结石占据的缝隙暴露,让人误以为“牙缝变大”;

牙齿松动:牙结石像“支架”一样暂时固定松动的牙齿,洗牙后“支架”消失,松动感更明显。

打个比方:一棵树的根部若被含害虫(细菌)的泥土(牙结石)包裹,看似稳固,实则根部已被侵蚀。当泥土脱落,树自然会摇晃。洗牙就是清除害虫和腐土的过程,短期可能让问题显现,但长期能阻止牙齿进一步损坏。

若洗牙后牙齿严重松动,说明牙周病已到中晚期,需立即进行牙周治疗(如刮治、翻瓣术),否则牙齿可能脱落。

误区三:洗牙后牙齿敏感,说明不适合洗牙?

真相:敏感是暂时的,反而是牙齿“苏醒”的信号!

洗牙后敏感常见于以下人群:

长期未洗牙者:牙结石覆盖牙根,隔绝了外界刺激;

牙龈萎缩者:牙根暴露,牙本质小管直接接触口腔环境;

龋齿或楔状缺损者:洗牙暴露了未及时治疗的牙体问题。

敏感原理:牙本质小管内有神经末梢,平时被牙结石或牙龈覆盖。洗牙后小管暴露,冷热酸甜刺激直接传导至神经,引发短暂敏感(通常持续1-2周)。

缓解方法:

使用含硝酸钾或氟化亚锡的抗敏感牙膏;

避免过冷过热食物,用温水刷牙;

及时治疗龋齿、楔状缺损等基础疾病。

若敏感持续超过1个月,需排查是否因洗牙操作不当(如过度刮治),建议选择正规口腔机构。

科学洗牙的正确方式

洗牙频率:

健康人群:每6-12个月1次;

牙周病患者:每3-6个月复查,根据情况洗牙或深度清洁。

洗牙后护理:

24小时内避免冷热刺激;

坚持巴氏刷牙法,配合牙线、冲牙器;

戒烟控酒,减少色素沉积。

慎洗牙人群:

安装心脏起搏器者(需确认洁牙机类型);

传染病急性期(如肝炎、肺结核);

凝血功能障碍者(需提前告知医生)。

需定期洗牙人群:

牙龈出血、红肿(可能是牙龈炎信号);

口臭明显(牙结石和牙菌斑是重要诱因);

吸烟、喝茶、喝咖啡者(色素易沉积);

糖尿病患者(易患牙周感染);

备孕女性(孕期激素变化易引发牙龈炎,建议孕前检查)。

洗牙是对口腔健康的投资,而非消费。那些关于洗牙的谣言,不过是掩盖口腔问题的“遮羞布”。与其担心洗牙的“副作用”,不如正视牙结石的危害——它才是导致牙龈出血、口臭、牙齿脱落的真正元凶!定期洗牙,让牙齿在科学护理中保持健康,才是对口腔最好的守护。


提交成功